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辉煌三国> 第268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8页

在最后吕布冷静下来后,也发现这封信来得时机值得思量,张邈所言态度也并非作伪,终是为求不存芥蒂,拉下脸面亲自登门道歉。

这事若就这般再无波折,是可以被缓缓淡望的。

但曹操属下谋士们精心准备的计策,又岂会没有后招?

假借张邈手笔,付信于其弟张超求援,而张超恰巧便在袁绍势力范围内,早前已得到警告不许参与其兄之争!

相信张邈处于劣势,急需救援地张超立时尽起五千大军,准备过大河支援乃兄,殊不知再有一封密报早放于袁绍案上,言及张超会与其兄张邈,吕布会合,作为内应齐攻冀州……

随后之事很简单,袁绍大怒下派颜良领兵拦截,最终杀死张超,其首级也被直接送往陈留。

张邈对于其弟之死,自然是痛苦万分,对于认为信报为实,再次大怒上门责问地吕布也是翻脸斥骂,脸些当场动手,最终散去后,两人各命军属分开,从此各行其是,不再互为援守。

中了离间计的张邈与吕布,面对着上下一心,更有刘备、关羽之助,气势如弘地曹操大军开始了决战……

卷八:刘曹联盟 第七章 釜底抽薪

五月十六日,刚通过文试招纳到三位可充入幕中士子的刘晔,又得到了孔融遣使求见消息。

对于青州的情况,刘晔的以混杂于商贾中行走各地的探子们并不能得到太多及时有用的情报,而孔融从刘晔入主徐州后,也未有过实际上的来往,乍闻有使前来,刘晔当然是有些奇怪的。

宣使入内,自见礼间,刘晔见其人年约三十,行止从容,颇有风度,立时问道:“使者不似凡俗,敢问名姓为何?又是为何而来?”

“某姓孙,名乾,表字公,师从郑公,因性愚钝,故而晚成出师,只于今岁前时仕于孔北海。”

虽为十万火急的求援之事,但也并非一句话就可以说得刘晔立时决意再次出兵,这名为孙乾之人却又是一派不骄不躁模样,谦然回答道。

“竟是遍注经学之郑公高足?晔前时途经北海,已闻郑公于家乡高密一带设堂教学,惜时辰不许,故而未曾拜访。却不知郑公身体安好?今公此来,又所是何事?”

对于以毕生精力遍注儒家经典,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名副其实的泰山北斗郑玄,刘晔也是早闻其声名,儒家学说本身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后世之人学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实行“愚民政策”故而篡改地面目全非罢了。而孙乾也并非无才之辈,他于内政方面才能与糜竺相比丝毫不差,是原本刘备手下重臣,对于他的名字,刘晔也是有些映象的,只从他问话的语气,徐州的重臣们立即就知道这位求贤若渴的主子又在打着招贤纳才的主意了……

“乾代吾师多谢明公之关心,吾师虽年近七十,然身体康泰,精力充足。而乾此来。却是受孔北海之命。因北海之危,请明公发兵再救。”

孙乾依旧是不缓不急地道来。看来他对于孔融也谈不上真正的誓死效忠,只不过是食其俸禄,分其忧愁罢了。

“北海国周围黄巾余乱已清,且袁显思大军在彼,怎会再遭强攻?”

刘晔心中一动。虽然已经想到了关键,但口中还是惊讶地问道。

“禀明公!正是袁谭不宣而攻,突袭之下直围剧县,乾幸得数百壮士护持,方能突出重围!”

对于刘晔与孔融的那一段往事关系,在出发前孔融已与孙乾讲明,而一路所见所闻,再加上自己的猜想,孙乾已经知道刘晔是一个极能识得大势,又有自己主张之人。如果刘晔愿意救援。不用他多说,自然会达到效果,若刘晔不愿去救,就算他费尽唇舌。那也终是无用!

故此,孙乾索性只讲事由经过,而不讲什么大道理和再三请求。

“嗯,此事晔已知晓,公远来辛苦,还是先下去休息,有了结果自会再派人通知于你。”

正如孙乾所料,刘晔并不需要别人来一齐劝解说服他作出某项决定。他只需要通过各种突发事件也锻炼自己。并着属下文臣谋士们。

“是!”

孙乾再拜一礼,然后就退下了。

而刘晔也通过这些表现确定其为一个办实事之人。看得他背影消失,再问于诸人道:“卿等以为如何?”

“青州之地,并非明公管辖,先前明公能够往救,却是贼围城池,故而名正言顺。今袁孔之争实难说究竟谁是谁非,属下以为,明公不应在此局势不明情况下冒然出兵,而结怨于袁氏。”

最先表态地,是后来居上,颇有些刘晔手下,徐州文臣第一人地张昭。他在刘晔离开大半年时间内,将诸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虽其秉持绝对公平地作法,不卖面子的刚正作风得罪了不少人,但张昭从不谋私利的性子还是赢得了众人敬服。

一言概之,“敬而远之”就是大部份徐州官员们对于张昭的私下态度,但同样,他这样的性子也赢得了不少人地欣赏,从而结为友人,陈登、陈群两个就是其中代表。

“竺以为子布所言有理,青州之争事小,但却牵涉到明公与袁冀州关系,就算真要出兵,却也只能以调停为名。”

稍后,糜竺也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他的身份可以算是徐州实权人物中第二位,所说话语份量自然不轻。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