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辉煌三国> 第332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2页

可作为实际上“末代皇帝”的刘协,却让刘晔眼前一亮。他不仅对于诸多有违于旧时规矩的刘晔现行策略,并不表示反对,更会亲问其中细节,然后权衡其中利弊,得到刘晔地细作解释,恍然大悟后丝毫不吝于表达出他的敬服之意。

与刘协居于皇位数年。看待对他的位置是否有窥伺心意之人有着直觉一般,刘晔身居牧位数年,对于识人心性的长处更进一步,城府并不深的刘协在他面前,想隐瞒自己的想法几乎不可能……

于是,由于田畴与赵明的自主行事,多出了将刘协送到刘晔面前。给了他们一个互相选择的机会之后。对于最终结果的变化,不再是任何人现在所能想及。

“用兵忌讳不少。不仅是此等大雪,暴雨不用兵,便是逢得大灾,粮草补给不足,兵员士气不佳等等,这些都得仔细考虑得失,缓图慢进,不能一味想要在短时内取得成效……”

论用兵之忌,刘晔说得头头是道,而且只是点到即止,让刘协明白其中关键即可,他是作为帝皇之人,对于用兵之术只需知道忌讳即可,一位明君并不需要他地本身是否长于用兵之术。

这样的问答情景,在刘晔府坻中并不少见,从渐渐发现刘协是一位真正的“可造之才”后,获意外之喜的刘晔也将影响教导刘协这件事地地位提高,成为每日固定与郭淮一道分别抽时间教导他们的定例。

“谢叔父教导,侄儿再问一言,却并非是关于袁术之事,而是现时叔父属下在徐州之众多将士皆与本地士家大族联姻,此未必不会重蹈于朝廷前时外戚专权之同理覆辙,对于此点叔父又是何种看法?”

也许是刘晔前时对于袁术那“跳梁小丑”,常败将军的言论影响,刘协对于这件将矛头可算直接对准了他这位“无德才”之名义上的天子之事,也转化为渐以普通心态去看待这个问题。

想到了最近田畴与赵明在沛国分别成家之事,再思及刘晔属下管亥,赵云,太史慈等心腹将领同样也是娶妻为徐州本地之人,对于这个问题他倒是有前车之鉴持着谨慎的态度,而与刘晔熟悉以后借机再问,也算是解去他一件极为疑惑之事。

“无论于何时,联姻都是一个增进稳固统治基础的极为有效政治手断。但于徐州之事,晔本无任何出发点完全存于只为政治拉拢心思,属下们跟随我征战许久而不得成家立业,终是我为主上地失察。使其成家是第一目的,故而晔多遵循于自愿原则,从未有过乱点鸳鸯谱之事。”

对于这个问题。刘晔当然有着他自己的看法,联姻之事确实各有利弊,但并不能一言而概全,关于这件事刘晔先从出发点上说明自己观点,然后再以细节理由续道:

“至于联姻会否有朝廷前时外戚专权之向,两者不同于环境,最终的影响当然也是不同!自前时至今,本土豪强与外来居高位者矛盾重重,常常难以调和,这本就是乱变的根本原因!如何解决矛盾而并非想着避免属下与其接触。这才是应该作地事!如若本土士族们在大利益上与上位者一般,又何愁于其心思别样,不满于现状,又何忧于属下会否因为亲属之事而偏向于本土士族,反而离心离德?”

以刘晔的本心而言,虽然因为地理原因讨伐袁术确实并不容易,但一方势力最终决定成败地还是其上位者而已。袁术地短视使得刘晔本就未将他看作一位可以平等起坐的对手,当然也不会多将心思放于淮南之事上。相较而言,亲手培养出一位合适地帝皇却是重要了不知凡几。“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只掌大势而不究小节,叔父所行之策略无处不显示出此点,只怕这却也是叔父年纪轻轻却能身居于高位之根本原因罢……”

精明于察人心意之能的刘协当然也感觉到了刘晔对他的态度日渐重视的变化,他并非是不知好歹之人,自然不会以这种变化来反感于刘晔不是第一时间便极为重视他。人之常情如此。经历过许多波折,几乎亲历生死一刻数时的刘协,对于这种态度地变化也是从刘晔的角度出发,用“君臣相择”理论来自我解释。

“一个上位者如何施行具体的策略。其实与他的性格关系极大,晔之性情如此,大势即在把握之中,则小节虽会出些波折,终是无伤大雅……”

对于刘协的称呼,刘晔实际上也是极有些为难的。虽然礼节上因为情势所限故而基本省略,但刘协毕竟是真正的天子身份,刘晔也不可能受他之礼。

而称呼更是礼仪中极为重要地一项,现今无论刘晔如何称呼,都不适合,故而他无论在外人还是本就只有两人场景也少有称呼刘协之词。实在无法避免,于人前刘晔便直接点其化名“刘王”。这才不算得太过失礼。

“关于任用人事之疑。侄儿得叔父解答已然茅塞顿开,便再问及于袁术之事。却不知诸侯齐讨于他却应大约何时?毕竟由其逍遥日久,则影响……”

刘协虽然并未将袁术当成一位极有威胁之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心中念动,他也敏感地发现了值此“诸侯只怕绝大多数皆有称帝之心”时候,任由一个名义上敢于称“天子”,实际上只差直接建号称帝的皇帝出现,只怕影响极大,这个于百姓中,以及诸侯间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增大。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