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两百四十六章 海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两百四十六章 海燕

!--go-->

列宾这种大师级的人画油画,时间很难估量,实际的作画时间一般不长,不过前期的各种观察、画面构思、作家本人的思考占据了特别长时间。

据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用了三年时间创作,也不是说人家这三年只画了这么一幅画。

虽然可能实际用在画画上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十个小时,但这期间列宾对于伏尔加河畔的纤夫们进行了许多沟通。

这属于比较复杂的大型画作,除此以外,列宾对于人物肖像画也非常擅长,画得相当多。

如果背景不复杂,只是单纯画个肖像,两三个小时已经足够。列宾属于非常勤奋的画家,他传世的画作很多。

不过列宾的确没怎么画过东方人,仔细观察了许久才动笔。李谕和吕碧城没当过模特,李谕站在那一动不动,僵硬得很;吕碧城则在他前面坐在椅子上,也是眼睛都不敢多眨。

列宾笑道:“不用这么局促,越自然越好。”李谕却说:“我感觉自己很自然。”列宾说:“这样吧,你不要以为我在作画,尽管想自己心中的问题。”于是李谕试着让自己脑海中去演算问题,神态才渐渐舒展开。

差不多过了两个小时,列宾终于说:“完成了。”李谕连忙过去看。这可是稀罕物品,目前用油画画出来的中国人肖像画真是不多,何况还是出自列宾之手。

李谕赞不绝口:“果然是大师。”列宾却不太满意:“草草之作罢了,我对中国的文化了解并不多,今后有机会要是能去中国深入了解一下,才能真正画出中国人的神韵。”

“欢迎!”李谕说,

“虽然我不懂美术,但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画作,我想你会感兴趣的。”列宾说:“有所听闻,我确实想要了解一下中国毛笔画独特的艺术形式。”李谕说:“我手里还有两幅中国画大作,要是什么时候来了京城,一定让你好好看看。”李谕手里的《六龙图》和《洗马图》都是稀世精品,还是相当有价值的宋画。

虽然二十世纪初国内科技水平很差,但论艺术,一直都是顶尖的。只是艺术这东西到了现在,许多时候也和国力挂钩,谁家话语权重,谁家的艺术就貌似能够高人一等似的。

好在列宾这种纯粹的画家,追求的还是艺术本身,中国画独有的意境美是非常非常高超的,即便他无法学会用毛笔作画,也不会失望。www.

列宾把刚画好的油画递给李谕,

“这幅画送与你。”李谕说:“如此贵重的东西,我该拿什么感谢您?”列宾笑道:“不用客气,能为你这种科学巨匠作画,是我本人的荣幸,将来若是你能够更加耀眼,就已经是最大的酬劳。日后我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加深入后,会再为你画一幅,到时候两相比照,我也想知道其中差异所在。”李谕对这幅油画相当重视,虽然稍显仓促,导致艺术和价值上无法和朝廷赏赐的两幅

宋画相提并论,但好歹是大名鼎鼎的列宾专门为自己画并赠送的,还是他第一幅东方人物肖像画,对自己而言价值连城。

吕碧城第一次见这种油画形式的美术作品,蛮感兴趣的:“比照片都要好看。”这么说还真没什么毛病,因为此时的照片都是黑白的,没有色彩,论鲜艳程度远不如手工画出来的肖像画。

而且这东西的确很奢侈,别说列宾这种大咖,普通画家画个肖像画也不便宜。

李谕笑道:“回头好好保存,以后可值钱了。”吕碧城显然并不太了解油画的价值:“很值钱?”李谕说:“那当然,列宾是目前全欧洲一等一的画家。在美术上的地位,就等同于托尔斯泰在文坛的地位。”吕碧城明白了,但看到画作中他们两人前后站立,于是说:“这幅画不要让别人看见。”李谕纳闷道:“为什么?”吕碧城道:“总之就是保密!”他们二人又到了大街上,买了一套托尔斯泰的作品集,然后第二天来找托尔斯泰要签名。

他们刚到彼得堡美术学院门口,李谕就看到托尔斯泰正在与一名比他高大一些的中年人说着话。

李谕一眼就认出来了,好嘛,竟然是高尔基。吕碧城可不认识高尔基是何方人物,着急忙慌要去找托尔斯泰签名。

托尔斯泰也看到了他们,打起招呼:“你们来得还挺早。”吕碧城拿出昨天买的一套书,托尔斯泰笑道:“你们买得还真全。”随后就一本本签好。

高尔基观察了一会儿,问道:“你们是……来自中国?”可算是有个不把自己当小鬼子了,但李谕很好奇,问道:“您是怎么看出来的,高尔基先生?”高尔基却惊讶道:“你认识我?”李谕笑道:“不仅认识您,我还知道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勐烈些吧’!”这句出自高尔基名篇《海燕》的诗句,恐怕全中国人都知道。

如果单论知名度,高尔基此后在国内的地位恐怕比托翁、陀翁等人都要高。

虽然不排除其中包含政治因素,但高尔基本人在文学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样不容小窥。

茅盾在1946年左右就说过:“高尔基对于中国文坛影响之大,只要举出一点就可以明白,外国作家的作品译成中文,其数量之多,且往往一书有两三种的译本,没有第二人是超过了高尔基的。”鲁迅这种眼光很高的人对他的评价也不低。

高尔基再次惊讶道:“你还会背我的作品,真是令我感到不可思议!至于为什么能看出来你是中国人,因为我见过不少日本人,与你的感觉并不相同,所以就算是没有辫子,我也知道你不是日本人。”托尔斯泰说:“你要是知道他的名字,就更加觉得不可思议,他便是那位积贫积弱的清国崛起的科学巨匠李谕。”

“哦!?”高尔基忍不住再次打量了一下李谕,

“竟然能在这遇见!我还想明年或者后年去美国时见一下你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