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两百六十一章 遇见波老爷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两百六十一章 遇见波老爷子

!--go-->

李谕回到慕尼黑时,保罗·戴姆勒与耶利内克还没有离开,他们在仔细检查车辆状况,倒是保时捷已经提前走了。

“想不到你们还在。”李谕说。

“我们也要动身了,正好一起去趟维也纳吧?”保罗·戴姆勒说。

“维也纳?”李谕道。

“对的,”保罗·戴姆勒说,

“我们戴姆勒公司最重要的一个研发分部就在维也纳,四驱系统相关的研发工作是在那展开。”李谕此前答应了他们进行共同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也就不再拒绝,并且从慕尼黑过去也不算很远,三百多公里。m.

“又是个小拉力赛,”李谕对吕碧城笑道,

“正好看看音乐之都。”

“我知道,我曾经有幸听过一次钢琴曲,蛮好听的。”吕碧城说。

“去了维也纳,可不仅有钢琴了。”李谕说。此时奥地利属于奥匈帝国里,与德国还是同一阵营,维也纳是仅次于柏林,德语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戴姆勒公司在维也纳设置分部,也是因为耶利内克在此有非常广泛的人脉,他不仅是个有钱的商人,还是奥地利的一名外交官,出任过奥地利驻匈牙利的大使。

虽然只是个分部,但是相比美国的那些小作坊汽车公司,维也纳的戴姆勒公司分部规模就不小,而且研发能力很强。

可以说世界汽车的中心目前还是在德国。只不过十年后当福特t型车横空出世后,将会沉重打击德国汽车行业。

流水线这东西的生产效率实在可怕,美国一年光福特t型车就能下线接近40万台。

而整个德国的汽车年产量则只有2万台。这就属于工业化对欧洲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的直接碾压,堪称降维打击。

最关键是流水线导致美国汽车价格非常有优势:一辆t型车后来能够做到不到300美元一台,而同时期的奔驰或者戴姆勒轿车至少要1000美元。

如此悬殊的价格,产能还比不上福特,差点把德国汽车产业就此冲毁。

不过正是因为福特的强势竞争,导致奔驰与戴姆勒公司不得不在1926年进行合并,也就是今天的梅赛德斯-奔驰公司。

所幸那时候卡尔·本茨还健在,能够见证历史性的时刻。这套四驱技术用在德国汽车上挺合适,因为售价相对高,能够撑得起成本。

李谕脑子里已经有了技术原理,与保罗·戴姆勒以及迈巴赫一起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原型设计。

与此同时,爱因斯坦也传来好消息,他在伯尔尼专利局申请的传动轴式差速器获得了通过。

迈巴赫兴奋道:“先生请尽快让您在美国的工厂供货,我实在想看看一台集合了电子启动系统、先进四驱系统、传动轴式差速器的超级汽车会是什么样子!”于是李谕给在美国底特律的别克和邹周发去电报,希望他们尽可能分出一部分产能运到德国。

邹周业已完成了对第二批学员的培训,工厂里的人手多了一倍,不过显然还是差很多。

好在想要招人并不难,如今纽约唐人街那些年轻人看到进入李谕的工厂有如此高的收入,一个个加班加点都在学习机械知识。

李谕为了平衡关系,还让别克招了一部分美国人进入车间,但要求优中选优,并且尽可能接纳女工。

这在美国可是很少见的,目前美国社会上

对女性工作的歧视非常普遍。

别克不由得感慨:“这位来自落后清国的人,为何有如此高的修养,真是令我费解!”李谕当然不在乎这样的夸赞,因为在他上辈子时,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而无线电设备的生产速度还是难以大规模提升,因为特斯拉仍旧无法全身心投入,再忙也要带着男佣去沃登克里弗塔研究他的无线电能传输。

就像一个心里装着旧情人强行结婚的包办婚姻受害者……没办法,李谕只能再发电报催一下。

通信比汽车更加专业,绝对的二十世纪初高科技产业,人员的培训周期长很多,还是离不开他。

忙完了迈巴赫和戴姆勒的事,李谕决定去维也纳大学会个老朋友。素未谋面的老朋友。

“冬冬冬!”

“请进。”

“请问是玻尔兹曼教授吗?”

“是我,你是……”玻尔兹曼打量了一下眼前的东方人,喃喃道,

“怎么,怎么没有长辫子?”李谕笑道:“我就是李谕。”

“啊!真是你?!”玻尔兹曼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李谕说:“一些烦恼丝,剪去了更加让人清爽。”玻尔兹曼再次确认一下:“是那个来自清国的科学巨匠李谕?”

“如假包换。”李谕展开双手说。玻尔兹曼激动地走过来与他来了个拥抱,

“突然到访,太令我意外了!”李谕说:“确实有些唐突,本来想找个正式的机会,不过择日不如撞日,刚好来到维也纳,就来看望您一下。”玻尔兹曼道:“快坐!”然后拿出那几篇李谕的论文与书籍:“你的内容我都有仔细阅读,每一部都堪称旷世奇作。”李谕说:“教授过奖。”玻尔兹曼却说:“虽然知道谦虚是你们中国人的传统,但你不用跟我客气,我说是旷世奇作就是旷世奇作。”李谕笑道:“听教授的。”

“不过你胆子真是不小,”玻尔兹曼又拿起那篇新发表的单光子干涉实验的论文,

“你敢把波说成粒子!用你们中国话怎么说来着,吃了什么心什么胆。”

“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李谕接上。

“对!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玻尔兹曼显然不是在嗔怪李谕,接着委婉说,

“我是个过来人,有些东西发表出来会招致很多非议,你这么年轻,我很担心一些学术界的权威会对你发表不利言论。”李谕说:“我明白,但科学又不是别的东西,如果不能发现新东西,科学就没有生命了。”

“你这小子!”玻尔兹曼轻叹了口气,

“和我年轻时候一样固执。”李谕还是很有把握的,说道:“总不能让老前辈们再冲在前面。”

“的确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玻尔兹曼说,

“不过你这篇略显诡异的单光子干涉论文,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发表气体分子理论时的情形。”李谕说:“那时候想让别人相信分子或者原子的存在,应当比现在让大家相信单光子更困难。”玻尔兹曼说:“的确困难。大家对我百般质疑,甚至攻击谩骂。但我一直坚信,如果对于气体理论的一时不喜欢而把它埋没,对科学将是一个悲剧;例如当年由于牛顿的权威而使波动理论受到的待遇就是一个教训。”牛顿生前绝对是科学界顶级话事人,他是微粒说的坚持者,而否定波动说,很多人站在他一边。

当然了,此后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