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二百七十三章 招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三章 招贤

!--go-->

瞿鸿机走后,奕匡也拿出来一份奏折:“老佛爷,这是京师大学堂丁韪良的折子。”一听是洋人,慈禧精神一振:“他有什么事要说?”奕匡道:“丁大人说,希望可以在京城建个天文台。”

“天文台?”慈禧问,

“就是放望远镜的?”奕匡点点头:“是的,老佛爷。”慈禧说:“丁大人还真有心,我是有几台洋人进贡的望远镜,他竟然主动提出建个天文台保管。不过想想也有点麻烦,不能随时拿来看一看。”

“老佛爷,不是这意思,”奕匡连忙纠正,

“丁大人是说建个专门观测天文的天文台,就像,哦对了,就像我们的观象台。”慈禧多少有点尴尬,说道:“观象台就观象台,说什么劳什子‘天文台’!”

“老佛爷,洋人都有这玩意,英吉利国还有皇家天文台。”奕匡说。

“不就是测算个历法嘛,我知道,但我们的钦天监不一直有这功能,为啥还要再建?”慈禧问道。

奕匡只好又解释道:“不单为了历法,还可以观测天上的星星,而且听丁大人说,这种望远镜非常硕大,能看很远。”

“行吧,既然是洋人都有的东西,说明差不了。建一个就建一个,让户部拨银子吧。”慈禧点了头。

奕匡道:“另外,丁大人还提议,观象台可以让李谕来负责。”

“李谕?”慈禧对李谕印象不浅。

“是的,老佛爷,丁大人说他在什么天体物理学上造诣颇深,是国内,哦不,全世界最懂此道之人。”奕匡回道。

“天体?物理学?”慈禧显然不懂这个名词。只不过奕匡也解释不出来个所以然,于是说:“可能就是李谕在洋人报纸上发表过的东西。”慈禧不想在这种费脑筋的问题上纠结了:“想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你就照着丁韪良的意思来吧。”一直站在一旁的文渊阁大学士王文韶此时说:“提到李谕,我此前收到过来自日本国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的来信,他屡次询问到此人,甚至问及他有没有在朝廷任职。”

“哦?”慈禧眉毛抬了抬,

“日本国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与国内的朝野重臣联系很多,与奕匡、王文韶、袁世凯、张之洞等都有频繁的书信来往。

王文韶说:“近卫笃麿在日本国内是十分有影响力的一位政客。”奕匡对王文韶的话表示了肯定:“近卫先生同我的信中同样讲到多次李谕,并表示日本国内数个大型财团,如三菱、三井等都对李谕十分关注。”日本四大财团里,这两个是比较早的。

慈禧想不到李谕的能量这么大,有的东西平时不重视,但突然外人表示有兴趣后,自己才会真正关注。

慈禧说道:“既如此,更要照准丁韪良的提议。他说的那个什么观象台,快点建好,省得让洋人说我们不重视人才。”

“奴才遵旨。”奕匡道。慈禧是很重面子的,也很害怕洋人,丁韪良和近卫文磨一搬出来,效果惊人。

只不过不知道能建成什么样子。慈禧金口一开,观象台马上动工,并且由丁韪良负责采购大型天文望远镜,而另一边,商部也很快批下一块地给李谕作为工厂使用。顶点小说

徐世昌申请下的地在今天东四环之外,接近东五环的位置,还没有到通州。

北京城历史上一直很小,甚至直到改革开放前,三环以外基本还都是荒地。

至少北京市公交公司甚至一度认为,三环以外应该算是郊区,按照公交公司的规定,乘坐300路以上的公交车,就必须购买

“郊区职工月票”,而300以下的公交车绝大多数都行驶在三环以内。

那里此前有一些洋人留下的产业,但在义和团运动中遭到了破坏,修整修整后可以使用,起码比重新建要快。

倒是省了不少钱。徐世昌非常积极,办事也比较利索,立刻撺掇着让李谕赶快招人。

李谕虽然很想说企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理解他们着急图强的心情,于是同意在报纸上登出告示,招纳人才。

招人条件放到后世看起来,就和闹着玩似的,不过目前看,却是万中挑

一。

“现经由大清商部同意,本人李谕需成立一家现代企业,面向各界招揽人才。需懂得基本的数理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财经知识以及律法知识,最好还能够通晓英文,因将来产品要产销国外。以上岗位皆是公司中高层管理岗位,可以获得优先股。”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最好能有初高中文凭。

李谕在京津两地的《大公报》以及上海的《申报》都发了告示,很快就收到了回应。

谢煜希拿着一封上海来信找到李谕,

“这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来信,他提到自己的学生对中国自己的企业非常上心,尤其是听到你的名字后,全都要求应聘。”李谕喜道:“圣约翰大学?太好了!”如今听过圣约翰大学这名字的国人应该是凤毛麟角了,更别说知道这所大学的具体细节。

但这所大学在民国时期可是号称

“东方哈佛”和

“外交人才养成所”。很多民国时期的大人物都毕业于此校,就比如

“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宋家的宋子文、着名学者林语堂、建筑家贝聿铭、民国才女张爱玲等等。www.

圣约翰大学十分注重英语教学,规定所有科目一律采用英语教学,校园内也要采用英语进行交流,圣约翰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所全英语教学的学校。

该校的学费非常高昂,民国时期,每学期学费高达两百多银元。所以考入圣约翰大学的都是富家子弟,每到周末,接学生回家的汽车便会在圣约翰大学校门口排起长龙,这在旧上海也是一个奇观。

放眼国内,目前圣约翰大学的学生质量绝对是数一数二。校长卜舫济是个美国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所以与谢煜希先取得了联系。

圣约翰大学基本也是从他手里壮大起来,他一直当了五十多年校长。此人实行

“政教分离”,也就是政治与教育分离,主张学生不应该过问政治,反对以学校为政治运动的发动中心。

虽然学生的热情很难压制,不过从后世的眼光看,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

毕竟学生太热血,太容易被扇动,万一成了愤青就坏了。不仅圣约翰大学,蔡元培此前任教的南洋公学学生也非常希望助力民族企业。

蔡元培更是对民族产业非常热衷,亲笔给李谕写了信。李谕多少有些受到鼓舞,都是些有干劲的年轻人。

此时但凡受过一点教育的国人,大都比较有爱国心和上进心。知耻而后勇嘛!

李谕不愿拂了他们的意,决定动身去趟上海。每每这时候都感慨要是有高铁该多方便,后世的京沪高铁几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却要花几天坐轮渡。

从京城坐火车抵达天津塘沽港时,唐绍仪临时截住了李谕。

“我听菊人兄提到,你要开设工厂,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天津北洋。”唐绍仪道。

李谕笑道:“我当然记得,后续汽车和无线电产业的第一分厂就会放在天津!”天津是北洋的大本营,甚至相对来说还要安全一些。

以后在上海还需要再设一厂,以作为呼应。有了承诺,唐绍仪才

“放”李谕上了船。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与蔡元培一起来码头迎接了李谕。

南洋公学是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的前身,圣约翰大学也不简单。虽然被撤销,但它的各个院系并入了各大名校,比如:新闻系和外文系、中文系、历史系并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也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中文系、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都是现在响当当的985、双一流名校。

“李谕先生,对了,应当叫你院士先生了!”蔡元培上前欢迎说,

“再次见面,实属荣幸!”李谕笑道:“校长不用这么客气。”蔡元培给他介绍了旁边的卜舫济,

“卜校长也一向重视教育,如今圣约翰大学培养的学生可谓供不应求。”美国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再搞英国的殖民那一套晚了,所以算是比较高明地重视起了教育,希望能够通过影响中国的年轻一代以便将来影响中国。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