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二百八十六章 匠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六章 匠人

!--go-->

两人聊着正欢,有人又找上了门。进门就高喊道:“通报一下,本人德国公使馆参赞珀·费雪。”另一间屋中做着女红的吕碧城也听到了,迅速来到厅中。

珀·费雪过几年就会当上正式的德国驻大清公使,此人算是个小

“中国通”,修习过多年中文。李谕迎出来道:“参赞先生,有失远迎。”珀·费雪直截了当说:“帝师先生,您最近是不是有些言多必失?”李谕笑道:“参赞先生还会说成语,不过为什么这么讲?”珀·费雪取出《大公报》说:“帝师先生在报上如此谈论我国的大哲学黑格尔,恐怕不妥,你们应当对我国思想家有足够的尊重。”李谕道:“如果是黑格尔先生先不尊重我国的先贤哪?又怎么说?”

“那是哲学上的问题,并不是不尊重,而且我也曾读过你们的所谓上古思想家之典籍。我想黑格尔有资格批评他们。”珀·费雪说。

朱国桢可是个正儿八经科举出来的,当下就不服了:“参赞,现在您可是更加不尊重我们。”

“我说的并不是空洞来风。”珀·费雪说。李谕纠正道:“应该是空穴来风。”刚才还夸奖他会说成语哪。

珀·费雪拿出一本英译本的《庄子》说:“我想这就是贵国无上的思想典籍吧?”李谕点点头:“没错。”珀·费雪得意道:“你看其中这些句子,简直味同吃蜡烛!哪有什么高深的思想?”李谕也懒得纠正他的成语错误了,低头看过去,是这么一句:“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的末端比泰山还大。”英文直译就是这么尬。

李谕琢磨了一会儿,没有想明白具体出自何处,朱国桢不太懂英文,问道:“是哪句?”李谕给他直译了一下。

朱国桢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会儿:“秋天鸟兽,细毛的末端,比泰山还大?害!明明‘是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果然论对典籍的熟悉能力,李谕和他们这种科举出来的人差太多。

好在此句名气不小,李谕曾经看过。珀·费雪说:“你们说的怎么不一样?”李谕说:“参赞先生,这是翻译的问题。如果想要读懂中国文化,靠译本是不可能的。只有深入古籍,懂得文言文,并且了解当时的历史才有可能。”现在,也包括后世的英译本《论语》《庄子》什么的,都差不多这水平,就算是辜鸿铭比较厉害,也只能是把意思解释得比较到位,英文在表述上根本无法发挥出高度精炼的文言文气势。

李谕穿越前,英国最大的出版社刚刚也出版了《庄子》,可以借此了解一下欧美人如何阅读古籍。

它是由原作翻译到英文,再翻译回中文,内容就是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的末端比泰山还大”这种水平。朱国桢顿时不觉得洋人多厉害了,哈哈笑道:“参赞先生,你的中文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就有点难为珀·费雪,实际上就算李谕,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仅限于学校里语文课上过的内容。

朱国桢甚至提笔写了出来,拿给珀·费雪看。珀·费雪的确没有看过原版《庄子》,确切说是看不懂。

“这难道不是一个意思?”珀·费雪问道。李谕说:“我再教给你一个中国谚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你看不懂原版,就不要说懂得《庄子》,更不具备批判孔子、庄子的资格。”

“难道你又不是在批判我们的黑格尔吗?”珀·费雪不依不饶。www.

“不一样,”李谕摊摊手,

“我那是就事论事,我从心中尊重他的辩证哲学。但不代表一个思想家说过的所有话都是对的。要不要我们聊聊辩证哲学?”就算李谕不懂哲学,不过在中国这种无神论社会成长起来,太懂什么叫做辩证了。

珀·费雪张了张嘴:“我们……有机会再聊这个问题。”李谕从书架上找出一本《庄子》:“送给你。”多少有点讽刺意味,但珀·费雪如今已差不多知道自己理解有误,厚着脸皮接过来:“

我是懂中文的,用不了多久可以读完。”李谕戏谑道:“到时候还望参赞大人指摘。”他可不信对方真能读懂。

珀·费雪走后,朱国桢说:“想不到洋人原来是这么看待我们的典籍。”李谕已经见怪不快:“改不了的。”朱国桢说:“如此说来,洋人的文字不过尔尔!”李谕说:“也不要这么自信,只能说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朱国桢说:“那你刚才不留他下来多讲讲?说不定还能让他真正了解尊重我们的文化。”李谕说:“有个英国人这么说过:他是放羊的,我是砍柴的。我们两个聊了一下午,他的羊吃饱了,而我的柴哪?”朱国桢琢磨了一会儿,

“这一句似乎有点道理,看来英国人说话还是有点意味的。”那一句出自《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

李谕说:“所以就算我能说通他,又能怎样?我获得不了什么,反而浪费了时间。书这个东西,就像植物,严重依赖水土环境,文化环境一变,无论是时间变迁,还是空间变迁,都会让一本书变得怪怪的。”朱国桢说:“可总不能让洋人就这么误解下去吧?”李谕摊摊手:“你也看到了,让一个洋人读懂中国有多难,必须他们心甘情愿花费大量时间才行,但又有几个人真愿意这么做哪?”朱国桢有些失望道:“可我们却必须要心甘情愿学他们的东西。”李谕拍拍他的肩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慢慢来嘛,事情总会有改观。”吕碧城此时也舒了口气,心中想:“李谕本事还真不小,看似不懂经学,不过又能次次在洋人面前维护经学,真是奇哉怪哉。”朱国桢走后,李谕又来到东安市场丁德山的面摊。www.

“幼,是帝师!”丁德山已经知道了李谕的身份,

“帝师再来我这小摊吃面,真是折煞小人。”李谕说:“我今天还真不是来吃面的,是有点大买卖想和你谈。”

“大买卖?”丁德山拿起毛巾擦了擦额头,

“帝师,我就是个小摊主,哪里懂得什么大生意。”将来东来顺可不是大买卖嘛。

李谕说:“我是请你研发产品,成功后,会给你最低500两银子作为酬劳。”

“五百两?!”丁德山极为震惊,这可是他四五年都攒不下来的巨额财富。

李谕问道:“怎么样?做不做?”丁德山咽了口吐沫:“我无才无德,帝师怎么看得上小人?我除了会做点面,也不会啥。”李谕笑道:“就是做面。”丁德山更不明白了:“五百两能做出来什么面?”李谕说:“我考虑制造一种方便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冲泡的面。”

“随时随地?还有这样的?”丁德山当然没听过。李谕给他又解释了一下,然后说:“大体就是这样,但许多细节以及关键的料包调制,需要你的帮助。”丁德山感觉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完全是自己的老本行,主要五百两银子诱惑太大,于是答应下来:“希望不会让帝师失望。”李谕说:“我相信你肯定可以!甚至连推广的话术我都想好了,就叫‘匠人精神的传承,永恒流传的味道’。”丁德山不好意思道:“帝师过誉了。”李谕说:“哪里过誉了?你是不知道,在大海对岸的日本国,烧个几十年米饭都能被当作米饭之神,也就是所谓匠人精神。你已经做过成千上万碗面条,哪里不配?”

“匠人精神这词听着真是有文化,我喜欢。”丁德山说。李谕哈哈笑道:“你要是喜欢,以后我们推出的方便面品牌就叫匠人,大批地往日本销,也挣挣小日本的银子!”

“帝师这话听着解气,我必须干!”丁德山说。

“太好了!明日你就可以来我府上,放心,误工费我也会出。”李谕给他又打了个包票。

丁德山异常感激,压根没见过这样做生意的:“帝师您真是青天大老爷!”第二天,丁德山早早就过来。

李谕给他讲了讲过程,然后让凤铃拿来很多油、面,以及调味品。李谕说:“不要害怕浪费,科研过程中所有的耗费都是我出资。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