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米悠小说>历史军事>带着警花闯三国> 第175章 州牧不出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5章 州牧不出门

第175章 州牧不出门

||刘欣不以为然地说道:“打工就是帮我干活.你们都是行武出身.其他活也干不了.就先到飞虎亲卫中干着吧.不过.在荆州军中干活是要讲资历的.任何人都必须从头做起.这样吧.你们去火头军找一个叫魏延的报到.先在他手下做个伙夫.以后再论功升赏.”

从头做起.张任等人是沒有意见的.毕竟自己都是俘虏的身份.只是一个伙夫能有多少军饷.如何养活这一大家子.而且还要慢慢还了那一大笔债务.但是.他们这几家人刚刚从大牢里被放出來.享受了三天光明.有道是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这几天的日子确实过得舒坦.你让他们再重新过上苦日子.只怕谁也不会答应.于是三个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一个个将鼻子一捏.去找魏延报到去了.

那时候的军队建制中还沒有火头军一说.部队是按十人一队进行编组的.到了吃饭的时候都是各自埋锅造饭.古时候常常通过数一数敌军营中灶头的数量來确定敌军的规模.刘欣进行了改革.每千人中设一支五十人的火头军.专门负责这一千人的三餐供应.其它的士兵就可以专心训练、打仗.这样一來.五十个人要负责一千人的伙食.火头军的工作量就非常大.不仅如此.火头军也是要参加训练.因为真正到了前线.他们也必须提起刀枪冲上战场.所以.被选入火头军的.并不是想像中的老弱病残.而都是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出众的士兵.

其实.论能力.雷铜、吴兰做个副将是不成问題的.而张任的有勇有谋.与文聘不相上下.完全可以委以重任.刘欣这样安排.倒不是担心他们带着军队哗变.因为荆州军与其他地方的军队不同.士兵们分别來自荆州各郡.现在又包括了巴郡和牂柯两郡的兵源.这些士兵是不按地域.打散了进行调配的.可以避免军队中某一地方的士兵抱成了团.新兵召募來了以后.先进行三个月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不仅仅限于体能、技能的训练.还要进行刘欣所说的思想教育.让新兵们明白他们当兵是为了什么.要做些什么.会得到什么.不仅新兵.就连老兵也会经常被组织起來.去帮老百姓做些义务劳动.增进军民友情.现在的荆州都百姓都依赖他们的军队.士兵们也以自己是荆州军的一员为荣.那么谁又会听从军官的几句话就参加哗变呢.

但刘欣知道.张任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在自己的威逼利诱之下.不得已才投降的.他们或许不能带领部下哗变造反.但难保他们不会出工不出力.平时也就算了.如果在战时.会害死很多人的.事关千万将士的安危.刘欣不能不慎重.刘欣要让张任等人从内心深处将自己当作荆州军的一员.

他让沮授安排张让、雷铜、吴兰三家人上街采买应用物品.就是让他们切身感受一下.荆州的发展.市面的繁荣.百姓的幸福.而让他们去当个伙夫.也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与基层的普遍士兵多接触接触.体会体会士兵们对自己作为荆州军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

刚刚将张任他们打发走.蔡瑁突然求见.而且是带着他的姐夫黄承彦同來的.刘欣对黄承彦的到來颇感诧异.一问之下.才明白他们的來意.

原來.襄阳书院招收新学生的时间已经调整为每年的二月.经过五年的发展.襄阳书院已经颇具规模.但是每年招生的人数都严格限制在九十人.而且是按官吏、士族、庶民、军烈属四个阶层按不同名额进行分配的.每名学生都将书院进行长达十年的系统学习.现在已经有了四百五十名学生.而最终将发展成拥有九百名学生的新式学校.

尽管荆州各郡县都已经设立了各自的官学.但是无论从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來说.襄阳书院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让许多人想尽办法要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襄阳书院.每年一到十月份.各路人物便开始大显神通.托门路.走关系.就是为了能够争取到了一个进入襄阳书院的名额.而且.书院已经规定.每年只招收八岁的孩子进入书院.所以机会只有一次.八岁这年进不了书院.以后就进不了了.

黄承彦來求见刘欣.就是想送阿丑进入襄阳书院读书.阿丑虽然是个女孩.但黄承彦只有这一个女儿.完全是把她当作男孩來培养的.作为荆州的名士.黄承彦当然归入了士族一类.阿丑要上学.占去的就是士族的名额.本來.他的小舅子是襄阳太守.小姨子还住在州牧大人家中.一來二去.他与襄阳书院的院正蔡邕也有了几分交情.凭着这些关系.要想将孩子送进书院.应当不是难事.难就难在.阿丑是个女孩.男孩子要进襄阳书院.还要打破了头.在这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一个女孩想进书院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刘裕明年也是八岁.阿丑与刘裕同年.一生中进入襄阳书院学习的机会只有这一次.黄承彦的心情刘欣可以理解.当然了.刘裕进书院学习.那是铁板钉钉的事.不可能有任何的阻碍.至于阿丑那个难度就太大了.

刘欣也感到有些为难.他倒不是嫌阿丑是个女孩.不让她上学.而是名额实在有限.刘欣的手指不停地轻敲着桌面.想了半天.终于说道:“也不是不可以让阿丑进襄阳书院.但是她只能做个旁听生.”

旁听生在襄阳书院也是有先例的.张机的两个得意弟子张清、张洁兄妹就是书院的旁听生.只不过这种例子很少.而且.旁听生不享受正式生的许多待遇.比如免费的一日三餐.免费的书本纸张.而且座位会在教室的最后面.

听说可以让阿丑做个旁听生.黄承彦已经喜出望外.他也薄有家产.又有蔡瑁做后盾.倒不担心付不起那些费用.至于坐在最后也沒有关系.一个教室顶多三十名学生.价码在最后也可以听清老师讲得什么内容.

看着连声称谢的黄承彦.刘欣摆了摆手.说道:“你先不要忙着谢我.阿丑进书院读书.所需费用可以由州牧府一应承担.她和裕儿熟识.我也可以让人将她的座位与裕儿安排在一起.相互也有个照应.但是.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黄承彦起初挺高兴.这样一來.阿丑这个旁听生与正式生也沒多少区别了.甚至有些方面还可以沾沾刘裕的光.但听说刘欣还有条件.不由踌躇起來.黄承彦明白.自己除了还有那么点才学以外.其他方面还真沒有什么是刘欣需要提条件的.但是.黄承彦就是不想束缚自己而始终沒有出仕.于是赶紧说道:“只要不让小民做官.其他的条件我都可以答应.”

刘欣盯着他看了一会.淡淡地说道:“你不用那么紧张.我知道你是个隐士.不会强人所难的.你常去德珪家中.也知道如今荆州发展迅猛.急需人才……”

黄承彦慌忙叫道:“大人刚才明明答应小民……”

刘欣笑道:“我不是叫你出來做官.我知道你平日里与司马徽、庞德公这些人多有來往.当然了.这些人都是些隐士.不会愿意出來做官的.我是想问.你可知道这些人的弟子里面有沒有比较出色的人才.如果有的话不妨推荐几个过來帮帮我.”

黄承彦沉吟片刻.突然问道:“大人是怎么知道我与他们相交的.”

刘欣当然不能说自己是从史书上看到的.见他问起.只得打个哈哈说道:“你也算博学多才.难道‘州牧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句话沒有听说过吗.”

黄承彦侧着头想了想.一脸茫然地说道:“请恕小民愚钝.这句话还真沒有听说过.”

刘欣心中暗自好笑.这句话我今天第一次说.你当然沒有听说过了.你恐怕连“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都沒听说过.好笑归好笑.刘欣还是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说道:“过去沒听说过不要紧.现在你知道就行了.你总可以推荐几个人选给我了吧.”

黄承彦沒有办法.沉思半晌还是说道:“若说出色的弟子倒是有几个.只是年纪大都已经出仕.只有一个徐庶.去年因为行侠仗义.帮朋友杀了人.被官府捉拿.险些丢了性命.如今弃武从文.正在颍川书院读书.我观此人.将來不容小视.”

刘欣暗道.原來徐庶现在才进颍川书院学习.难怪几年前路过书院时.沒有见着他的身影.不由随口说道:“这个人我倒是有所耳闻.他是不是有个化名叫单福.”

黄承彦不禁暗暗吃惊.看向刘欣的眼神已经有些敬畏.拱手说道:“想不到大人连这些都清楚.那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刘欣点点头说道:“徐庶这个人还是可堪大用的.你以后遇到他.可以让他來找我.我会好好安排的.其他还有什么有才华的人.你不妨再推荐一两个.”

黄承彦想了想.说道:“还有两个人.将來也必定才学出众.只是现在年纪太小.一个叫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今年十一岁.另一个叫诸葛亮.今年才九岁.”

刘欣对这两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只是沒想到他们的年龄才这么小.不觉大失所望.说道:“这两个人确实太小了些.等他们长大.我自己的襄阳书院已经培养出许多人才了.看來沒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了.”

黄承彦慌忙说道:“大人谬矣.怎么能说沒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啦.”

.....
版权声明:为避免版权纠纷本站仅摘取第三方网站提供部分小说片段欣赏,如需阅读全部章节请支持正版小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